作者: 刘清洲
中国的传统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,几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保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自古就有遍布中华大地的药铺,具体实施着救死扶伤的这一重任。
七十多年前,在农村的每个集镇上一般都有一两家相当于现在中药店的药铺。这样的药铺一般由三四人经营,其中一人是掌柜的(经理)兼任坐堂医生。
这种药铺虽然规模不大,但是药品非常齐全,所谓药不全不卖钱。药铺经营着中草药和包括膏、丹、丸、散的中成药。那时中草药一般都是处方药;中成药一般都是非处方药,可由患者指名购买。
那时,这药铺有一个最大的经营特点就是赊卖。这就极大的方便了广大患者。不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患者,只要是需要,就可以随时到药铺去买自己需要的药品,手头暂时没钱也不要紧。买药时极少数的患者能够交现金买药,这当然是药铺非常欢迎的。那时的大多数患者都是手头拮据,但是他们仍然信心百倍地去药铺买药而不用担心买药时吃闭门羹。老祖宗传下来的约定俗成,没有钱到药铺买药同样受到药铺经营者的欢迎。
买妥药之后;只要把自己的姓名和地址(村庄名)说出便可。药铺经营者记在账本上,走人了事。这种经营方式就叫做赊账。那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患者都是采取赊账的形式买药。这就极大地方便了广大患者;有钱没钱都能够使疾病得到及时地治疗。
一般是到了秋收完了,收获的粮食和棉花就可以去卖,卖来的钱就能到药铺去还账。用这种方式主动到药铺还账的人仅占药铺外欠账的一小部分。剩下的那大部分外欠账只能等到了冬天,药铺就开始了漫长的要账活动。
药铺的员工早饭后,带着账本和防狗用的小皮鞭;就分头到各村庄的每个欠账人的家里去要账。有的人会痛快的一次付清欠账;有的人要多次到他家讨要才把欠账付清。有极个别的人死皮赖脸不还钱。只好记在账本上形成赖账。那时有句俗语:赖汉子吃药,好汉子还钱。
随着时代的变迁,药铺赊卖也就逐渐的消失了。
现在的医院如果能对手头拮据的患者做到先诊疗;医药费缓交或是分次交。这样就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方便。真正的做到了救死扶伤。
专家介绍:
刘清洲,山东人,出身医学世家。父亲为当地名医,经营老字号 “恒吉堂“ 药铺。作者耳濡目染,深得家学传承。
1961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。从事临床医疗工作长达40余年。事迹收入「中国当代中西医名医大词典」等相关典籍。
作为有杰出贡献的无党派士,长期担任地方政协副主席、人大副主任及侨联副主席等社会职务。工作之余从事文学创作及医疗文献撰写。多次获得全国奖项,出版【旧语新说】、【垒砖集】等多本文籍。文学作品被收入【全国文学作品精选文库】。
相关阅读:
本網站內容嚴禁未經授權轉載、複製。本網站僅為一般訊息平台,所發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,不構成任何投資、購買、要約等建議,不對資料之完整性、精確性等作任何保證。